載入中...

G-11B-3_1 虛擬學具
GGB Manipulatives
operation
實驗操作1
說明:
畫家想將看到的景物呈現在畫布上,為了讓畫作具有真實感,離畫布較近的景物應該要畫得比較大,較遠的則要畫得比較小。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,學習如何在畫作中呈現景物正確的位置及大小。
如$3D$繪圖區所示,假設$O$點代表畫家眼睛的位置,想像畫布是一片些微透明的矩形平面,畫布後方有一塊綠色三角形木板$ABC$,我們想將其繪在畫布上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拉動 [移動N點] 滑桿,可讓三角形上的一點N在邊長上滑動。
  2. 步驟二:將[視線]滑桿往右拉到底,可模擬畫家的視線直視N點。
  3. 步驟三:點按 [預設視角]、[正對畫布]、[側面視角]、[俯瞰視角] 按鈕,從特定視角觀察。
  4. 步驟三:拖曳$3D$繪圖區空白處,可自由改變觀察視角。(電腦用滑鼠右鍵,觸控用雙指)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1
  1. 當拉動 [視線] 滑桿時,模擬畫家的眼睛$O$直視$N$點時,下哪一線段可當作畫家的「視線」?
  2. [視線] 滑桿往右拉至最底時,畫家的「視線」穿過畫布,與畫布的交點為何?
  3. 若想將木板$\triangle ABC$繪製在畫布上,則其邊上的「$N$點」應該對應在畫布上的何處較為合適?
operation
實驗操作2
說明:
從前面實驗及觀察記錄可知,當畫家直視$N$點時,其視線與畫布所交的$P$點,即為$N$點對應在畫布上的位置。這樣的繪畫原理我們稱為 「透視法」 ,利用此原理我們來將三角形木板$ABC$繪製在畫布上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勾選 [啟用畫筆進行繪圖] 核取方塊,在$P$點裝上畫筆。
  2. 步驟二:拉動 [移動N點] 滑桿,模擬畫家視線掃視$\triangle ABC$的周長。
  3. 步驟三:將 [移動N點] 滑桿往右拉至最底,將三角形木板$ABC$完整繪製在畫布上。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2
從不同視角觀察畫筆(P點)在畫布上勾勒出來的圖形。
  1. 三角形木板的頂點$A$、$B$、$C$依序對應到畫布上的哪些點?
  2. 一般而言,三角形木板的邊$\overline{AB},\overline{BC},\overline{CA}$̅等線段,繪製在畫布上後是否仍是線段?
  3. 一般而言,將三角形木板$ABC$繪製在畫布上後,其形狀也是三角形嗎?
  4. 勾選 [調整$\triangle ABC$形狀及位置] 核取方塊,可移動$A$、$B$、$C$點來調整三角形木板的大小形狀及位置,請隨意實驗並觀察畫布上圖形的變化。 (反覆點選頂點可切換水平或鉛直移動)
  5. 一般而言,實際景物$\triangle ABC$與繪製在畫布上的$\triangle DEF$,其形狀是否彼此相似?
operation
實驗操作1
說明:
認識「透視法」原理後,我們來試著繪製現實生活中的立體形狀,例如畫家想將一長方體$ABCD-EFGH$呈現在畫布上,該如何做呢?
為了簡化這個問題,我們先將畫家的眼睛設為一個點$O$,畫布是與地面垂直的平面,且長方體的面$ABCD$與畫布面平行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將 [視線] 滑桿右拉到底,模擬畫家的視線直視長方體的頂點$A$。
  2. 步驟二:點按 [下一頂點] 按鈕,切換觀察其他頂點。
  3. 步驟三:持續點按 [下一頂點] 按鈕,將$8$個頂點對應的點標記在畫布上,並連接相應的邊線。
  4. 步驟四:從特定視角或任意視角進行觀察。
  5. 步驟五:利用 [下一頂點][上一頂點] 按鈕反覆觀察繪製過程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1
  1. 當畫家眼睛$O$直視頂點$A$時,其視線與畫布的交點為何?
  2. 由此可知,長方體的頂點$A$應對應到畫布上的那一點?
  3. 長方體的頂點$B$、$C$、$D$應分別對應到畫布上的那些點?
  4. 長方體的頂點$E$、$F$、$G$、$H$又分別對應到畫布上的那些點?
  5. 觀察長方體的面$ABFE$為一矩形,其對應至畫布上的四邊形是否仍為矩形?
  6. 長方體的兩個面$ABCD$與$EFGH$原為全等的兩矩形,比較它們對應到畫布上的面積大小
  7. 以上是否符合「離畫家較近的景物應該要畫得比較大,較遠的景物比較小」的直觀經驗?
operation
實驗操作2
說明:
在上一段觀察紀錄中可發現,離畫家愈遠的景物在畫布上則愈小,令我們不禁好奇,無窮遠處的景物會出現在畫布上的何處呢?
我們試著將長方體的$4$個邊$\overline{AE},\overline{BF},\overline{CG},\overline{DH}$,往遠離畫布的無窮遠處延伸,觀察其對應在畫布上的情況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用 [下一頂點] 按鈕將8個頂點及長方體完整繪製在畫布上。
  2. 步驟二:將 [延伸至無窮遠] 滑桿往右拉,將$4$個邊往無窮遠處延伸。
  3. 步驟三:在延伸邊線時的同時,從 [正對畫布] 視角或其他視角觀察。
  4. 步驟四:勾選 [調整長方體位置或形狀] 核取方塊,可用$B$、$D$、$E$點改變長寬高,$A$點可改變長方體位置。(反覆點選$A$點可切換移動方向)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2
  1. 當$4$個邊遠離畫布往無窮遠處延伸時,其對應在畫布上的邊有何關係?
  2. 承上題,當長方體的位置或形狀改變時,交會點$VP$是否會改變位置?
  3. 由以上實驗可知,將垂直且遠離畫布的直線延伸至無窮遠處時,最終會在畫布上交於同一點$VP$,這個點我們稱為 「消失點」(Vanishing Point) 。利用這種原理繪製景物,由於畫面呈現上具有單一個消失點,因此稱這種繪法為 「單點透視法」
    消失點具體在畫布上的何處呢?我們勾選 [顯示垂直畫布的視線] 核取方塊,$3D$繪圖區出現一條由畫家眼睛$O$垂直望向畫布的視線(射線),變換視角觀察該視線與消失點$VP$的關係。
  4. 從眼睛$O$垂直望向畫布的視線,是否通過畫布上的消失點$VP$?
  5. 我們可以如何找尋「單點透視法」的消失點呢?
operation
實驗操作1
說明:
畫家站在一段廢棄的鐵道上,想用 「單點透視法」 在畫布上繪製鐵道景物,會呈現出怎樣的畫面呢?
為方便後續討論,我們將設$O$點為畫家的眼睛,畫布平面與地面垂直。地面上的枕木與畫布平行且等長,由近至遠依序為$1$號、$2$號、……、$6$號枕木。左右兩條鐵軌為垂直畫布的直線,向無窮遠處延伸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透過勾選 [$1$~$6$號枕木][左、右鐵軌] 等核取方塊,選擇要觀察的物件。
  2. 步驟二:拉動 [注視點A] 滑桿,可調整注視點$A$在物件上的位置。
  3. 步驟三:將 [視線] 滑桿右拉至底,顯示眼睛視線穿過畫布直視$A$點。
  4. 步驟四:點按 [預設視角]、[正對畫布]、[側面視角]、[俯瞰視角] 按鈕,可從特定視角觀察。
  5. 步驟五:拖曳3D繪圖區空白處,可自由改變觀察視角。(電腦用滑鼠右鍵,觸控用雙指)
operation
實驗操作2
說明:
[視線] 滑桿右拉至底時,視線$\overline{OA}$與畫布交於點$PEN$。由 「單點透視法」 可知,此時$A$點應畫在畫布上的對應點$PEN$處,我們依此來將鐵軌與枕木繪製在畫布上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勾選 [留下畫筆軌跡] 核取方塊,在$PEN$點安裝上畫筆。
  2. 步驟二:用 [1~6號枕木][左、右鐵軌] 等核取方塊,選擇要畫的目標。
  3. 步驟三:來回拉動 [注視點$A$] 滑桿,讓畫筆在畫布上掃過,留下畫跡。
  4. 步驟四:重複第2、3步驟,將所有枕木及鐵軌繪製在畫布上。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1
  1. 將整段鐵道畫好後,用 [正對畫布] 視角觀看畫布,你會看到下列何圖?
  2. 距離畫布愈遠的枕木,其對應在畫布上的位置如何?
  3. 距離畫布愈遠的枕木,其對應在畫布上的長度如何?
operation
實驗操作3
說明:
我們已經知道 「單點透視法」 具有 「消失點」 ,讓我們一起來找尋此畫作「鐵道圖」的消失點位置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將 [延伸鐵軌] 滑桿向右拉動,讓兩條鐵軌遠離畫布延伸至無窮遠。
  2. 步驟二:勾選 [垂直畫布的視線] 核取方塊,顯示眼睛垂直畫布望向無窮遠的視線。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2
  1. 兩條鐵軌遠離畫布延伸至無窮遠後,其對應在畫布上的圖形關係為何?
  2. 眼睛垂直畫布望向無窮遠時,其視線與畫布交於何處?
  3. 畫布上的點$VP$是否為單點透視法的消失點?
operation
實驗操作1
說明:
由前面的實驗活動可知,以單點透視法繪製鐵道時,距離畫布較遠的枕木,在畫布上的位置較高;反之,較近的枕木位置則較低。為了讓畫作更加逼近真實,我們來計算枕木在畫布上的位置高度。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勾選 [$3$號枕木] 核取方塊,$M$為所選枕木的中點。
  2. 步驟二:將 [視線] 滑桿右拉至底,眼睛$O$的視線穿過畫布直視$M$點時,與畫布的交點為$B$。
  3. 步驟三:勾選 [顯示輔助線] 核取方塊,顯示$B$、$O$在地面上的投影點分別為$C$、$D$。
  4. 步驟四:點選 [側面視角] 按鈕,由畫布的側面觀察。
  5. 步驟五:勾選 [顯示數據] 核取方塊,以顯示相關線段長度。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1
從側面視角測量得知:畫家眼睛離地$\overline{OD}=150$公分,與畫布的距離$\overline{DC}=120$公分;而 「$3$號枕木」 與畫布的距離$\overline{MC}=180$公分,其對應在畫布上的位置離地面$\overline{BC}=90$公分。
  1. 計算線段比$\dfrac{\overline{BC}}{\overline{OD}}$及線段比$\dfrac{\overline{MC}}{\overline{MD}}$,兩比值是否相等?試解釋其原因。
  2. 已知兩相鄰枕木的間距都是$50$公分,請切換到 「$2$號枕木」 ,並推算其對應在畫布上的位置至地面的距離$\overline{BC}=$?
  3. 同上,推算 「$1$號枕木」 對應在畫布上的位置至地面的距離$\overline{BC}=$?
investigation
問題探索1
  1. 由前面的觀察記錄得知,$1$、$2$、$3$號枕木繪製在畫布上的離地高度分別為$60$、$78$、$90$公分。
    1. $1$號與$2$號枕木在畫布上的彼此間距為
    2. $2$號與$3$號枕木在畫布上的彼此間距為
    3. 在畫布上,$1$號、$2$號枕木的間距比起$2$號、$3$號的間距,何者較大?
  2. 結合理論數據與 [正對畫布] 視角對畫布的觀察,可做出以下哪些推論:(可複選)
operation
實驗操作1
說明:
瞭解枕木在畫布上的位置後,那麼枕木的長度又該畫多長呢?
雖然枕木的實際長度都一樣,但在畫布上呈現的長度似乎各不相同,讓我們來幫助畫家準確地繪製枕木的長度吧!
操作步驟:
  1. 步驟一:勾選 [$3$號枕木] 核取方塊觀察$3$號枕木,$E$、$F$代表該枕木的兩端點。
  2. 步驟二:將 [視線] 滑桿右拉至底,分別直視$E$、$F$兩點時,與畫布交點為$G$、$H$。
  3. 步驟三:勾選 [顯示輔助線] 核取方塊,顯示輔助的點與與線段。
  4. 步驟四:勾選 [顯示數據] 核取方塊,顯示相關線段長度。
observation
觀察記錄1
點按 [俯瞰視角] 按鈕,從空中垂直俯視地面觀察。經測量得知:枕木的實際長度都是$\overline{EF}=250$公分,眼睛與畫布的距離$\overline{DC}=120$公分,而 「3號枕木」 與畫布的距離$\overline{MC}=180$公分。
  1. 實際的枕木$\overline{EF}$,與對應在畫布上的枕木$\overline{GH}$,兩線段有何關係?
  2. 由上可知三角形$\triangle OGH$與$\triangle OEF$的關係為?
  3. 試推算 「$3$號枕木」 在畫布上的長度$\overline{GH}=$?
  4. 已知相鄰兩枕木的間距固定是$50$公分,請切換到 「$2$號枕木」 ,並推算其在畫布上的長度$\overline{GH}=$?
  5. 同上,請推算 「$1$號枕木」 在畫布上的長度$\overline{GH}=$?
  6. 以上數據是否支持畫作中「距離畫布較近的枕木長度較長,較遠的枕木長度較短」的視覺經驗?
學習單內容